欢迎访问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资讯 >> 正文
学院新闻
【转载】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化”教学探索 ——做看得见的思政课
发表时间:2019-01-19 点击:

2019年1月5日,“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展示暨‘我的思政微课’比赛决赛”在东莞理工学院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谢敏主持。汇报会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自开展课程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果,以及课改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汇报了本学期围绕课程建设、课程设计等在思政课改革方面所开展的各项工作。

     

汇报会的重头戏是“我的思政微课”总决赛。谢敏副教授重点介绍了“我的思政微课”的开展情况。“我的思政微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去挖掘身边的中国近现代史料,并结合书本知识,自编、自导、自演、拍摄微课视频,通过微课视频向大家还原和讲述近现代发生在东莞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的思政微课选题多种多样,既不脱离课本教材,又贴近时事、贴近生活、贴近本土文化,主题包括“改革开放四十年:我眼中的东莞”“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东江纵队”等等。微课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有情景再现、口述历史、PPT讲解等。“我的思政微课”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表现形式,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上解放出来。它也比较契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激发出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

     

PBL项目:我的思政微课

事实上,“我的思政微课”仅为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一项成果。此前,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已持续开展三年多的思政课程改革。课改的中心任务是打造看得见的思政课,目标是实现思政教学的可视化。

东莞理工学院是粤港澳大湾区内一所拥有一本专业的本科院校。为完成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2015年上半年,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老师开始探索一种以师生互动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成功地把老师专题授课、学生课后预习和课堂互动点评结合起来,形成1.0版的“1+1+1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教学改革中,谢敏老师始终参与其中,对这种模式的优势和进一步完善所遭遇的瓶颈深有体会,其坦言:“瓶颈首先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课后自学和互动难以可视化,因而难以对之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效果欠佳。其次,课堂互动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打通。”

2016年,东莞理工学院开始与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谢敏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利用东莞理工-文华在线数字化课程中心的优学院教学云平台把“互联网+”的概念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过两年的艰苦探索,形成了目前较为成熟的、数字化、可视化的“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把1.0版的“1+1+1混合式教学模式”持续升级为2.0版、3.0版、甚至4.0版。

   作为“互联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的重要尝试,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本质是把“线上自主学习”线下互动学习”深度融合起来,打造“看得见的思政课”,实现思政教学的全程可视化。

     


看得见的思政课

首先,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体现在知识内容的超量扩充和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涉及面变广,知识容量增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包括文字、音响、视频等形式的栏目,供学生学习使用。除课程PPT和课程练习外能提供大量感性化、可视化的知识,从而有效解决学生的审美疲劳、缺乏学习兴趣的难题。另外,知识更新快,更新方式便捷,老师只要看到凡有用于教学的任何形式的最新资讯,都可以最快的速度上传至SPOC,与学生实时共享,具有超强的时效性。

     

谢敏线上图书馆:学生可随时点击“馆中”图书阅读

   其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可视化。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个授课过程——从教学内容生成到学生课后自学过程、从课后作业布置到作业完成情况和评价结果、从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到最后的成绩获得等等都实现了“可视化”。谢敏副教授表示,可视化一方面意味着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上的优学院APP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掌握自己的成绩情况,从而得到有效的激励,自觉查缺补漏;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一目了然。无论课堂考勤、查看学生的课后小组学习情况、延伸阅读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都可以通过优学院的云平台“一键搞掂”,从而对学生课后学习形成有力的监督。

     

学生的学习进度一目了然

依托SPOC平台,学生还可以在课程教学之外参与到思政网络社区(包含网络教学社区和网络成长社区)共享学习资源、进行专题讨论、了解红色文化等。

     

思政网络社区专题讨论

实践证明,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改进、提升的空间。所以,2017—2018学年,针对某些情景感比较强、更适于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的专题,谢敏老师进一步推出了基于SPOC平台的PBL项目式教学模式(含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了“看得见的思政课”。

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它要求学生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驱动问题(driving question)开始学习,进而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及应用所学理论。它还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并创制出一套作为学习成果的、能解决问题的、可公开共享的可行产品。

在谈到基于SPOC平台的PBL项目式教学法的意义时,谢敏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把课堂学习延伸到现实生活,以别开生面的方式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只要内容新、焦点准,就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迄今,PBL项目式课程教学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积累了学生的一大批优秀作品,包括100多份中国近现代史典型战例、起义、重要事件等场景复原模型,20多份主题分别为“莞籍同盟会员情况调研”“东莞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的调研报告,400多分钟“我的思政课我来讲”的学生讲课视频,600多分钟学生自主拍摄的“我的思政微课”视频,惠及学生达7000多人次。这样的探索和改革把枯燥无味、冰冷呆板的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而有趣,最完美地诠释了“看得见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PBL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大事件场景模型制作

来自2017级能源专业第一项目组的李裕钧评价说:“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历史原来与自己的生活如此贴近,从而产生了探索历史的兴趣。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塑造模型,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认识。”由于学习效果收效甚好,2017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班的同学们就把这种学习模式引用到自己的专业课堂上。

     

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谢 敏

基于SPOC平台的PBL项目式教学模式还有第二种形式,即“我的思政课我来讲”。在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的课程汇报会上,谢敏名师工作室6位教师联袂推出“我的思政课我来讲”比赛决赛。所有课程学生近5000人,以小组为单位在6位老师的课堂上进行预赛、复赛,再由学生们通过优学院APP进行自主投票,最后选出8位选手参加决赛。8位选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发,并结合自身兴趣和实际调研活动来确定所要展示的主题和内容。他们各有特色,各有魅力,有的穿着军装讲述西南联大的师者往事,有着正装讲述小组完成PBL项目的调研过程与内容,有的把PBL项目模型制作的过程、意义与收获娓娓道来,有的抓热点讲述继承蚂蚁花呗的那些事,有的从女性的角度讲述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的生存与命运,从而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了新的演绎。

     

PBL项目:我的思政课我来讲

“我的思政课我来讲”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激发起学生更加主动、积极、深入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

由此可见,“我的思政微课我来讲”实际上只是基于SPOC平台的PBL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第三种形式,是三年来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以打造‘看得见的思政课’为中心任务”的课改成果之一。无论是1.0版的“1+1+1的混合式教学”,还是后来的“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基于SPOC平台的PBL项目式教学”,都着力于打造一门甚至多门思想政治理论“金课”,实现思政教学的全程可视化。事实证明,这些探索对于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和进学生社区,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值得学习借鉴。


(谢敏 供稿)

(本文转载自 人民网-公开课频道


文章链接:http://mooc.people.cn/n1/560?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